目前位置 :  首頁 >  灰面鵟鷹生態 > 灰面鵟鷹與八卦山的歷史  回上一頁
   

灰面鵟鷹與八卦山的歷史
台灣通史中,有一段紀錄著灰面鵟鷹生態的文字:「每年清明,有鷹成群,自南而北,至大甲溪畔鐵占山聚哭極哀,彰人稱為南路鷹」,這段簡短的說明卻詳實的述說了灰面鵟鷹特殊的生態。

在保育觀念尚未普及的年代,每年通過八卦山及大肚山系的數萬隻灰面鵟鷹曾經是許多民眾獵捕的對象,也因此有了「南路鷹、一萬死九千」的諺語。

灰面鵟鷹又稱為灰面鷲,主要是因為牠的雄鳥臉部為灰色而得名,因為其在清明前後抵達八卦山及大肚山區,中部地區民眾稱其為「清明鳥」或「掃墓鳥」,又因其由南邊而來,也被稱為「南路鷹」,大甲鐵鉆山一帶又稱其為「國姓鳥」;台東及墾丁一帶的居民因其自花蓮一帶南進南台灣所以稱牠為「後山鳥」,又因於十月份出現於屏東滿洲一帶,此時適逢國慶日,因此稱其為「國慶鳥」或「滿洲鷹」。可見灰面鵟鷹在台灣民間是相當被重視的一種鳥。

以中部地區而言,清明鳥及掃墓鳥的名稱正好印證了:這種鳥類擁有相當穩定的遷徙時間,大約都是在清明節前後抵達中部地區,同時這也讓老一輩的長者訓示子孫必須懂得慎終追遠的原因,因為連鳥兒都懂得在這個時候來弔祭先人啊!而根據這樣的說法也延伸出了鐵鉆山一帶的國姓鳥傳奇,由於每年清明時節,由當年國姓爺鄭成功因擲劍而成的劍井都會有許多的鷹紛紛投水「自盡」,因此當地的居民相傳這是國姓爺的舊部官兵化身為鳥,每年前來弔念故主,因此又將灰面鵟鷹稱為國姓鳥。事實上,這個投水自盡的傳奇也剛好可以解釋許多八卦山系及大肚山的地質及與生態的關係呢!

由於八卦山系的礫石層發達,因此要找個有水源的地方相當不容易,所以有水的地區就成為野生動物相當重要的水源地,平時住在此地的在地鳥們當然知道哪裡找的到水,但是這些剛剛才到達八卦山或大肚山的遷徙鳥類卻是不知死活,一見到水就爭先恐後,一但到了劍井中喝完水就會因為羽毛浸濕及無攀爬點而溺死。其實這也說明了遷徙性鳥類在過境期間所要面對的考驗。